威廉希尔足球官网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学科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,已形成特色鲜明、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队伍。
学科负责人为耿立升教授,现有教授5名,副教授8名。学科中7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,1人为欧洲科学院院士,高端人才占比超过50%;45岁以下教师占80%,75%的教师拥有海外研修经历,展现出年轻化、国际化的鲜明梯队特征。此外,学科还聘请中国科学院邹冰松院士、欧洲科学院孟杰院士、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郭奉坤研究员等顶尖学者担任兼职博导,构建跨机构学术指导体系,协同推进重大课题攻关与高层次人才培养。
学科研究方向涵盖粒子物理、核物理、天体物理及宇宙学等多个前沿领域,重点聚焦于强相互作用物理、希格斯物理、暗物质与中微子探测等核心方向。学科深度参与CMS、Belle-II、BESIII、PandaX等国际重大实验合作,并联合北京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共同承担教育部“极端光场与前沿应用突破计划”,主导建设RELICS中微子实验等国家级科研平台。在多个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,包括高精度手征核力构建、奇特强子态研究、核物理第一性原理计算、希格斯粒子宽度测量及暗物质搜寻等,相关成果入选CERN“十年十一大进展”及《Nature》纪念特辑。
学科科研产出丰硕,累计发表SCI论文1000余篇,总被引21000余次,其中包括《Nature》主刊2篇、子刊2篇,《Science Bulletin》5篇,《Physical Review Letters》151篇,热点论文7篇,高被引论文33篇。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等国家级重大课题,累计科研经费超过2000万元。与国际上20多所知名大学、研究所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,获批“核物理前沿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” 项目。与高能所合办“钱三强实验班”,在近物所、北医三院、解放军总医院等共建科教实习基地。
展望未来,学科将以“建设国际一流粒子物理与核物理研究中心”为愿景,持续强化理论与实验融合,拓展国际合作。预计到2035年,将在理论探索与硬件研发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形成特色鲜明的研究高地,实现从“国际并跑”向“国际领跑”的跨越。